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8版
发布日期:
太和板面面碗里的豪迈江湖
文章字数:912
  在皖北阜阳的大街小巷,每当案板发出清脆的“啪、啪”之声,热油在锅中翻腾歌唱,便知是那碗集粗犷与醇香于一身的太和板面,正在向路人招展它的江湖气魄。这碗面里,摔打的是劲道面团,泼洒的是滚烫热油,奔流的是浓烈汤头,汇聚成一道不可忽视的皖北风味传奇。
  太和板面的渊源,宛如一幅写意画卷,落笔于清朝年间。相传由一位姓张的巧手师傅在太和县首创,借以充饥的朴素面食,却因面条形似“板子”而得名。时光流转间,它沿淮河传布,在阜阳深深扎根,更奇妙地跨越地域,在河北落地开花,甚至被冠以“安徽牛肉板面”之名——这一场风味的迁徙,反倒成了它声名远播的生动注脚。
  板面之魂,首在面条。一团揉得光滑柔韧的面团,在师傅手中被反复抻长、对折,再奋力摔向厚重案板。这“啪、啪”的清脆声响,是力量与技艺的协奏曲,不仅令面团紧致,更赋予了面条筋骨分明的生命力。最终成型的面条宽厚匀称,质地坚挺,为后续吸纳汤汁的浓烈滋味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  板面另一魅力核心,便是那醇厚浓香的汤底与浇头。汤头以牛骨或羊骨久熬慢炖,融进香料精华,滋味深邃。最令人难忘的,是那泼洒在面条上的一勺秘制红油辣汤——精选羊油或牛油热炼,倾入辣椒、葱姜与二十余味香料,霎时激发出直冲鼻端的辛香与炽烈。浇头则不拘一格,牛肉软烂入味,羊肉鲜嫩不膻,更可添上卤蛋、豆皮等丰富配搭,让每一碗都成了个性鲜明的美食江湖。
  捧起一碗正宗的太和板面,眼前便是“一清二白三红四绿”的生动景致:清澈的汤底是底色,莹白的面条是主角,鲜亮的红油泼辣子是点睛之笔,再缀以青菜的翠绿,构成一幅浓淡相宜的味觉画卷。面条入口弹韧有力,裹挟着汤汁的浓香与红油的辛辣,在舌尖奔涌,是酣畅淋漓的痛快。这份源自市井的豪迈风味,是皖北人性格里那份爽朗与热情最熨帖的味觉表达。
  从街边摊点氤氲的烟火气,到明亮店堂里的鼎沸人声,太和板面早已超越了果腹之需,成为阜阳人舌尖上的故土烙印与情感纽带。它凝聚着世代相传的匠心,更承载着皖北大地特有的质朴与豪情。当案板声清脆响起,红油香气弥漫开来,一碗太和板面,便是面碗里铺展的热烈江湖,滚烫滚烫地熨帖着人心。
  一碗板面解乡愁,那案板上摔打出的节奏,是岁月铿锵的鼓点,是生活最本真的豪情诗行。 (张慧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