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8版
发布日期:
我们不是朋友
——观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有感
文章字数:1,123
  灰蒙蒙的南京城,到处是烟,到处是尘,爆破声此起彼伏,拥挤的人群伴随着呼天抢地的呐喊声,镜头拉远,暗银色的天空化作刺刀上的寒光,申奥导演用胶片盒的铜扣声叩开历史,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骑着生锈的自行车穿过中华门,车筐里的邮包被风吹起,飘向身后断肢残骸的青烟。
  南京沦陷,短短几分钟,国军惨败于日寇,踏着献血,铺着尸体,日军们就这样进城了。日军士兵擦拭军刀时的狞笑在银幕上定格,刀尖滴落的血珠在血水中晕开成一片赤红。申奥导演用最克制的镜头语言,让历史真相在暗房里显影。当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王广海用南京话说出“中国人怎么可能赢时”,我忽然想起艾跃进教授的那句,“尊严只在剑锋之上,真理永远只在大炮射程之内!”那时的国人该是多么的绝望,这种屈辱的撕扯,比子弹更让人窒息。
  整部的影片,照片成了时光的胶囊。日军为了欺瞒世人,摆拍下可耻的亲善照,毓秀抱着死婴拍照时,泪水无声坠入血染的旗袍,让我想起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那本泛黄的相册,胶片盒里藏着的不仅是罪证,更是一个民族用记忆对抗遗忘的倔强。当照相馆的所有人都为了日军的罪行昭然揭示而不惜牺牲一切时,素不相识的他们也在至暗时刻完成从“求生”到“觉醒”的蜕变。
  最揪心的画面出现在毓秀带着底片冲出封锁区的瞬间。她抖动的双手,把胶片盒小心翼翼地交给外国记者,仿佛那是婴儿的心跳,触碰却又滚烫。当她看到最后阿昌为她洗的那张演员照片时,她无声的啜泣仿佛在宣告命运的不公,这些用生命作代价的底片,终于让罪证在阳光下显影。
  阿昌赴死前的长镜头令人心碎。他蜷缩在墙角,笑容从惊恐到释然层层递进。当利刃最终刺破胸膛,他对着那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的敌人,掷地有声地说出“我们不是朋友”——这句呐喊不仅仅是对摄影师伊藤,是对整个日军,对所有在文明撕扯中迷失的灵魂。此刻他终于懂得,他冲洗的不是照片,而是整个民族的血色记忆。当火焰吞没他的轮廓,银幕外的我们终于明白:有些底片注定要在烈火中显影,正如有些真相必须用生命来冲洗。
  片尾字幕升起时,我的掌心还残留着胶片盒的纹路。那些在显影液中浮沉的面孔,那些被血浸透的底片,终将化作刺破谎言的利刃。“照片会褪色,但记忆不该发霉。”此刻的南京早已没有战火,但每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,都成了新的暗房操作者——我们冲洗的不仅是胶片,更是一个民族用八十年时间沉淀的记忆。
  走出影院时,天空仍飘着细雨。我忽然懂得阿昌最后的笑容,那些被埋进地底的罪证,正在每个观影者的瞳孔里重新显影。记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让暗房里的红光永远亮着——那束由无数生命点燃的光,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该守护的底片。当明日的阳光穿透云层,愿每个走进影院的人,都能听见30万亡魂在胶片上的低语:铭记历史,勿忘国耻。
  (高伟峰)